■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袁晓静
政治理论学习是提升大学生党性修养,组织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、过硬的政治品格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。指导高校学生党支部日常开展政治理论学习,提高政治理论学习效果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才能锻造高素质大学生党员队伍。当前,大学生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尚存在学习效果不佳,学习主动性不强,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,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,提高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,十分必要。
“理论一经掌握群众,也会变成物质力量。”政治上的坚定源自理论上的清醒。理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,可以通过实践将理论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,带来实际的改变。从主体性视域深度思考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的症结问题,提出应对策略,更好地激发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,才能将推动政治理论学习入脑入心,从思想认同转变为行动自觉,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发挥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、学原文、悟原理,强读强记,常学常新,往深里走、往实里走、往心里走,把自己摆进去、把职责摆进去、把工作摆进去,做到学、思、用贯通,知、信、行统一。”为我们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明确了方向。
一、读原著、学原文、悟原理,增强政治理论学习材料的针对性。政治理论学习材料是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载体,政治理论学习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,既需要考虑当前的引领方向,又需要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,只有实现价值引领和学生需求的统一,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将宏大理论嵌入学生生命结构。在阅读原著、学习原文的过程中,需要建立多元的话语体系,将政治话语、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、青年话语相联系,将宏观叙事和日常生活的微观叙事相联系,让严肃的理论真实可感,与学生自身使命职责息息相关,才能引导学生“把自己摆进去、把职责摆进去、把工作摆进去”。
二、学、思、用贯通,知、信、行统一,注重政治理论学习的实践转化。“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,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,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。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,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,自己思维的此岸性。”增强学生党员的理论认同,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,引导其设身处地感悟真理,践行真理。打造立体、全面、多维的实践平台,发挥组织育人作用,加强党团阵地建设,充分利用校史、地域资源,开展与理论学习密切相关的主题党日活动,将学、思、用贯通,推动学生党员的认知、信念和行动实现统一。
三、变被动为主动,引导党员从“要我学”到“我要学”,提升学生党员在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。当前,各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都有固定的时间和规律的安排,但是预见性的谋划、过程性的推进和成果性的检验未能实现良好闭环。政治理论学习往往只注意“学习中”的环节,对“学习前”和“学习后”缺乏统筹和规划。要想让学生党员深度参与,学习前的自主阅读与思考十分重要。学生党支部可遴选政治素养高的党员骨干组建学习材料编纂团队,遵循“读原著、学原文、悟原理”的第一准则,摘录理论原文,同时设置不同版块,引入官方媒体重要解读,链接符合支部学生党员特点的现实案例,潜置“原文原理-专家解读-日常案例”层层递进式的学习路径。将政治理论学习材料提前发布给支部党员,提出思考要求。在学习的过程中,改变“一人主讲众人听讲”的传统模式,充分尊重每个党员的主体性,以“党员分享个人思考、集体互相研讨交流、主持人有效引导总结”的方式激发学习活力。
四、从言说到写作,不断深化政治理论学习层次。与政治理论学习前的思考相呼应,学习后有整理和升华,才能更好地促进理论吸收。要充分结合学习热点,有效利用媒体平台。可通过设置“学生党员微话题”的形式,引导学生在官方公众号或视频平台上分享个人理论心得,在党员群体间形成示范效应。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再深入、再理解、再整理的过程,通过写作的要求,可驱使党员根据个人学识能力、文字水平搜索资料、组织语言、表达观点。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个人身份的要求,党员在理论心得分享的过程中,会反复琢磨观点的正确性,语句的通畅性、文字的逻辑性。写作这一深化的过程将有效引领学生“真学、真懂、真信、真用”,提高学生党员“主体意识”,有效唤醒党员“主体自觉”,从而提升党员“主体能力”。
理论修养是学生党员的核心素质,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是增强其个人本领的根本前提。从主体性视域入手,充分考虑学生党员特点,从学习材料、学习形式、学习环节、学习链条上科学谋划,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,以理论魅力、话语魅力充分吸引学生;以思想碰撞、实践活动充分强化参与;以观点输出、网文撰写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。在形式上强化现实导向,在内容上强化问题意识,在实践中强化机制建设,在宣传上强化榜样引领,利用政治理论学习把好学生党员的思想关,以思想引领推动现实行动,从理论学习供给侧入手,为学生党员赋能。